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风采
默默奉献 春华秋实——记喀喇沁旗人民法院王爷府人民法庭副庭长王海慧同志的先进事迹
  发布时间:2009-04-06 14:58:09 打印 字号: | |
  现任王爷府法庭副庭长、主持王爷府法庭工作的王海慧同志1968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毕业。1995年2月,经过全国统一考录,他成为一名法官,从此,在民事审判这块平台上,他用他那特有的工作方式,展示着他的人格魅力。他始终不忘党的宗旨,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秉公办案,执法如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公正与效率的司法真谛。来法院的近十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多次被院里评为先进工作者、办案能手,他所在的庭室也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荣获办案优质流动红旗。

  非法律专业毕业的王海慧同志深知,要想成为一名称职的法官,首先就要有精深的审判业务功底。所以从迈进法院大门的第一天起,在紧张繁忙的审判工作之余他一直坚持学习,他先后攻读了法律专科、本科,使自己在短期内就熟练地掌握了法院审判所需的专业知识,他把自己学到的法律专业知识运用于审判实践中,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民事审判工作模式。同时,他还注意收集分析典型案例,及时学习掌握新出台的法律法规,时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调整办案思路,树立现代司法理念。他深知,民事纠纷虽是百姓间、邻里间的磨擦和恩怨,但处理不好会激化矛盾,酿成恶性事件。因此,他针对不同案件的涉诉当事人采用不同的审判工作方式,使很多一触即发的矛盾化解掉。今年,他所在的王爷府法庭由于原庭长调走,他便挑起了大梁主持全庭工作。庭里一共只有三名同志,而且另两名同志是刚来法院不久的书记员。针对这种人员少、审判工作任务重的情况,他勇敢地挑起了这副担子。为及时在尽短的时间内将案件审结,他改变纠问式的传统民事审判方式为诉辩式,也正是这种审判方式的改革,使办案的周期大大缩短,提高了工作效率。由此也就创出了年结百余件案子的工作佳绩。而这一成绩的取得,却是在妻子已故、孩子无人照顾、每日需要往返几十华里路途的情况下取得的。他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给上小学的女儿做好饭,然后驱车三十余华里去法庭工作,晚间又得不管多晚都必须回家来给女儿做饭、辅导作业,而在女儿做完作业睡下后才是属于他自己的时间。就是在这夜深人静、人们都已进入梦乡的时间里,他开始了他白天审判工作的收尾——书写案件的审理报告及法律文书。要知道,他所审结的案件中,几乎90%的审理报告及法律文书都在家中书写、在人们正在睡梦中的时间里完成的。为此他经常工作到深夜,甚至是凌晨。因为他不敢有一丝一毫的疏忽,从农村长大的他深知,一件案子对法院来说所占比例不是很大,不算什么,但对于老百姓来讲就那就意味着百分之百的重要。而打官司总有一方是败诉方,对败诉方,往往会有较大的意见,弄不好会造成越级、多头上访。因此,在审理每一起案件时,他都是从法理和情理上耐心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使胜诉方赢得理直气壮,败诉方输得心服口服。

  今年8月份,法庭受理了石海林诉张景春相邻关系纠纷案和韩桂荣诉石得海人身损害赔偿案,双方争执很大。经了解两个案子其实是因一件事情。二石为亲兄弟,张、韩为夫妻,两家是邻居,因为自来水问题两家反目成仇。石海林以张为被告诉其侵权,反过来韩又以石得海为被告,诉其人身损害赔偿。为了化解双方的矛盾,更为了化解邻里间的隔阂,在开庭前,做了大量调解工作的基础上,他让双方当事人进行了证据交换,让彼此对各自的证据做到心中有数。开庭时,他在法庭调查和辩论的基础上,继续做当事人的工作,给当事人有理有据的说理讲法,告知双方各自应负的法律责任,经过他和风细雨式的调解工作后,一个小时前双方剑拔弩张式的矛盾化解了,矛盾解决了,双方当事人调解达成一致意见,调解结案。事后双方当事人握着王海慧的手说:“王庭长是一位学者型法官,原来我以为我是百分之百的理,通过开庭,我才知道我也有责任。”。而在他调解完该回到家时已是华灯初上,他的女儿还在家等着自己的爸爸给她做晚饭呢!

  今年10月份的一天,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步履蹒跚地徒步从老远的王爷府杀虎营子村来到王爷府法庭,一进门就给法庭的工作人员跪下了。王海慧同志急忙将老人扶起来坐到椅子上,给老人倒上一杯水询问详情。就是这一扶一倒一问,打开了老人的话匣子。老人声泪俱下地诉说子女的不孝和生活的艰辛。原来,老人叫彦××,原是赤峰金峰铜业公司的工人。二十年前,他与两个继子女和其母亲组合成了家庭,从此他走进了这个没有劳动力和生活来源的困难家庭,一家五口人(老人尚有一女)只有老人一人的几十元工资维持生活,生活的艰辛就不言而喻了,尤其是后来三个子女相继上学后,生活就更困难了。好不容易将子女们养大成人后,老人到了退休的年龄,为了整个家庭的安定,老人没有让自己的亲生女儿接班,而是让继女彦××接了班,成为一名有稳定收入的国家正式工人。但是其在长大成人后,并没有念及老人多年的养育之恩,没有念及老人对她十几年在一起生活的亲情,更没有念及是养父使她成为一个有一份固定收入的人,给了她一个稳定的家庭。对于多病体弱且没有劳动能力的养父,她没有给予应有的照顾。生活实在维持不下去了。万般无奈,老人才走上了法庭,得知这种情形后,王海慧同志将老人安顿下后,立即着手办理此案。他代老人到法院办理了缓交诉讼费用的有关审批手续、立案手续后,便立即向老人的继子女发送了应诉通知等相关应诉手续,并很快将二被告传唤到庭。二被告到庭后,他语重心长地做思想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阐明二被告应尽的赡养义务及不尽义务应负的法律责任。他用自己的真诚,仅用一个小时就调解了此案。事后他又为老人买了车票,将老人送上了回家的车上。就是这样,从事审判工作的那天起,他就用这种和风细雨般的工作方式,春风化雨般的工作热情,以对党和人民、对法律高度负责的精神,温暖着来自社会基层的颗颗寒冷的心。面对来访的人民群众,他总是热情接待,认真讲解,使群众怀忧而来,高兴而回,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百姓心中树立了人民法官的良好执法形象。

  在基层法庭的近十年时间里,他固守着一道防线:那就是要秉公办案,清廉执法。因为他深知,在百姓眼里,法官应该是公正与正义的化身。所以,要做一名真正让百姓信得过的的法官就要耐得住寂寞,要守得住清贫;要无情更要有情。今年四月份,法庭受理了一起农民工工资案件,赵××等四人诉张××给付劳动报酬。案件受理后,案件分到了王海慧手中。王海慧知道,农民辛苦一年很不容易,不能让他们落得个两手空空的下场。他多次找被告,苦口婆心地做被告的思想工作。通过他多次的思想工作,使该案从立案到结案仅用十余天的时间就结案,被告当庭给付拖欠四原告的上万元工资。结案后,原告赵××拿着一沓人民币给王海慧,王海慧当即拒绝了。原告激动地说:“人们都说办案得先送礼,我的案子结了,只是表示感谢你都不收,你真是人民的好法官啊”!

  近十年来的审判生涯,他审结的案件有五百余起,仅二OO四年,他就审结案件  件。在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岁月里,他凭着勤奋与敬业精神在审判实践中不断汲取法制进步的养分,从一名普通农业大学的大学生成长为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知识型审判专业人才;凭着对审判事业执着和无限忠诚及孜孜不倦的努力,从一名初涉政法系统的门外汉成长为业务功底深厚的专家型法官、一名法院审判的骨干力量。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他是平凡的,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就在这平凡中,铸就了他人生的辉煌,铸就了他无怨无悔的高尚人格和职业品德,也向世人展示了一名基层法官应该具备的忠于职守、秉公执法的时代风采!
责任编辑:喀喇沁旗法院
联系我们